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从空间到地方”:如何打造一场理想的人文与生态体验?

齐晓鸾 凤凰艺术
2024-09-07

                           

‍‍


 

从空间到地方




“从空间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设计与想象”诗山河•陆之舟的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它以十个主题各异的文化与设计展览为主体,涵盖了多种媒介,并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学者与研究者共同策划和参与,通过众多领域的力量以促进社会公众、专业人士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以下,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现场报道。



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争论一直是世界各地的关键问题,这影响着有关生态批判思维的发展,并重新确立了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在自然中定位自己的问题。而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的是:自然和人类从来不是独立发展的个体,而是相互作用力下的不同元素。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想法因文献和时间而异,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我们这个被称为“人类世”的时代,可持续发展可以被广泛地理解为一个社会目标,致力于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健康共处。而在可持续发展中,艺术家能做些什么?


对于生态艺术家,我们可以强调,在尝试界定和定义艺术形式时,不仅应该考虑材料、技术和策略,还应该考虑他们的创作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干预。另外,不仅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生态艺术,更要从艺术本质上看待与现实相关的艺术行为、动机和产物。这意味着,在艺术实践中,不必为了区分艺术与非艺术而将非艺术成分与艺术成分对立起来。因此,生态艺术的非艺术部分,即对自然的影响,也应该成为艺术史的一个问题。

诗山河·陆之舟就是这样一个探索时代前沿意识的新机构。从外型上看,这座位于郑州航空港园博生态城片区的原园博园MALL酷似一艘巨轮,“陆之舟”的名称也由此而得。


▲ 诗山河·陆之舟


“从空间到地方: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设计与想象”为诗山河·陆之舟的系列活动拉开序幕,此次展览分为四个章节,共由十个主题各异的展览以及音乐演出和电影放映组成,聚焦发生在不同国家与城乡之间的视觉、声音、设计、空间更新、城乡建设、教育与社会实践,包含绘画、影像、摄影、视觉设计、音乐、电影、装置、木刻、现成品、产品和动画等媒介形式。



从城市的聚居空间到富有意味的“地方”,设计师与艺术家们使用不同的诠释方法呈现出多维的景观、经验、想象与诘问,共同推动着我们对作为“地方”的空间以及组成“地方感”的社会情境的理解。






▲ 展览现场

活动邀请国内外专业机构、学者与研究者共同策划和参与,包括但不限于都市实践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ITFS)D&DEPARTMENT艺术家摄影师建筑师音乐人等。慢闪单元则邀请了郑州本地品牌野狗报刊亭HUGS 入驻。



展厅一层为张晓舟策划的《有所追求:五条人+》。将第三篇章“从空间到地方”的一部分置于展览的最佳位置意味着策展人对人-艺术-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视。


“从空间到地方”并不仅仅从生态环境的实验性进行考量,而是以地方的人文特征为主线,从侧面展现出自然与生活在这片沃土之上的人正在以何种方式述说对方。这意味着将时代的地理景观从僵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将我们的居所转变为饱含生命力的空间。当异质性、参差多样成为新的需要,“在地化”也就从“全球化之后”的话语中生长出来。作为一种历时性的空间,“地方”总是指向由人类经验所创造的具体生活方式。


▲ “五条人”在现场


在本单元的展览之中,由张晓舟策划的《有所追求:五条人+》,将“五条人”作为时代的文化符号和触发点,邀请了30多位当代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包括陈侗鲁大东厉槟源曹斐贾樟柯胡向前胡尹萍吴俊勇袁玮陈亮赵蕴懿等,创作和展出与之关联的空间、影像、摄影、绘画、装置作品等。



“五条人”的视觉与音乐美学体系中,以貌似复古与“退步”(Regressive)的方式隐喻出对现代化概念的批判性思考,从而得到广泛共鸣和阐发。


▲ 陈侗《小街风情》2018年

▲ 展览现场


“五条人”像是螺旋桨的固定零件,稳定而持续的输出着珠三角一带的碎片信息和细微变化。而策展人张晓舟同时邀请了更多的艺术家与“五条人”产生联系,犹如在乐夏第二季中调侃的“五条人与他们的好朋友”一样,艺术家与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对“五条人”符号形象更立体的塑造、以及对五条人作品更深度的阐释,更是再现了五条人从音乐视角进行思考以此产生的艺术性观念。



不过,有的艺术家甚至并不知道“五条人”,策展人更看重的,是作品之间的互文和共振。“梦幻丽莎发廊”、士多店、五条人鼓手苗长江“行为艺术”式的持续不断地写满“五条人”大字的白纸,以及墙边曾经录制过众多五条人专辑的架子鼓,以及“五条人”音乐创作的幕后故事。


这并非是一对音乐组合的回顾展览,重要的是,当五条人成为珠三角地带这一“地方”的标签之后,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地方”生态、人与人的交往以及空间之间的关系。



▲ 展览现场

“五条人”在这里远不仅仅是一支摇滚乐队,远不仅仅是茂涛仁科,“五条人”更像是一个触发器,一条精神线索。大家面对的,是此时此地同一个现实世界。


“有所追求”是五条人2016年发表的一首歌,那是对大时代剧变下个体命运的深情而幽默的表达。五条人+,要+的,不仅仅是其他艺术家,还有观众和听众,而这个+号,也意味着在当代艺术、大众文化、社会现实之间,碰撞和激荡出更多文化潜能。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梦幻叙事在这里活色生香地展开,一个加速、超载、混种、生猛的时代。《有所追求》一歌曾经出现了“改革开放”这一词组――五条人的身上,映射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变幻,就像展厅玻璃上的两个摩托车后视镜,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小镇记忆和历史情境越飘越远,而“五条人”的作品却敏锐的留住了这些时刻,五条人及其作品,和其他艺术家及其作品,在这里形成丰富的互文关系。例如曹斐《谁的乌托邦?》厉槟源《建造美术馆》,贯穿了一个时代的“全球南方”叙事。


▲ ‍‍‍
▲ 厉槟源《建造美术馆》(2023)

▲ “五条人”在现场


在第三篇章的另一展览中,《乡村与木刻》是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的个展,多年来,他以黑白木刻为媒介,不断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工作现场,创作了大量佳作。他不仅赋予了木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全新的活力,亦精准地刻画了当代城乡之间的众生相与时代的脉象。


▲ 展览现场

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与木刻》展览则以刘庆元为音乐表演所创作的木刻肖像为线索,将木刻与音乐两个活跃在社会前线的事物紧密地串联起来,它们不仅表现了音乐的张力,更将音乐人现场即兴的演奏场景、音乐人奔放生动的形象留存在人们的视觉印象之中。



▲ 展览现场

二层展览首个章节名为“地球太空船:危机时代的隐喻”“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这一仿喻指示出物种与维持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地球生命体在复杂的宇宙中的位置。在该章节,我们透过艺术家与设计师的作品,看到山川河流的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地理景观,并进入到粮食安全与可持续食物系统,以及全新的社群与居住方式等领域的讨论。

“地球太空船”由美国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首次提出,他认为全人类都是地球飞船上的乘客,就像一艘大船的船员一样,人们必须共同努力才能保持地球的正常运转。富勒关心整个人类,对世界及其问题有宏观的看法。他多次与世界各地大学和公共机构的人们交谈,试图让他们相信技术可以帮助改善地球上许多人的生活。富勒希望有一天地球上的资源能够被公平分配,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生活,获得技术先进的住房和交通。


▲ 富勒设计的“蒙特利尔生物圈”


在本单元,艺术家塔可的个展《诗山河考:陟北游》呈现了他以《诗经·国风》作为文化标记,在过去的十年中,寻访以王畿、郑、鄘、卫、邶等历史地理为代表的中原故地的图像。在诗的国度,山川的气蕴绵延至今,完成了跨越古今的互文。



▲ 展览现场


《食物图景:餐桌上的第三自然》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从全球粮食安全和对于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未来出发,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方法与批判性的思考,呈现食物是如何连接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经济体系与气候危机等,以及上述议题是如何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复杂图景。



▲ 展览现场

展览《循环、生息:朝向一种可续的栖居》邀请了来自美国纽约的建筑师和城市研究者 Tei Carpenter、德国柏林的建筑与教育者 Christoph Hesse 以及中国的建筑师徐甜甜等,通过影像、公共装置与建筑设计案例,展示在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底下,有关循环经济、可持续设计、公共对话、自然建造等领域的前沿理念与范例。



社会设计帮助整个过程中的每个人跳出框框思考——认识并设计积极的社会影响。在心理学家 Robert Sommer 1983 年的书中,他将社会设计定义为“设计与行为科学之间的联系”,使规划建筑、社区和城市的过程人性化。


▲ 展览现场

社会设计是一种多样化的实践,与之相关的理念探索还包括通用设计、地方设计、长效设计、可持续设计等。参与实践的各方力量,首先要面对的即是如何理解、选择和处理丰富的社会物质的问题。就传统而言,设计师对于他所设计的物质对象往往秉承着趣味或形式优先的法则,而社会设计的思潮则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在“社会物质与社会设计”章节中,展览《从碧山到大南坡:乡村百工和美学实践》反映了策展人左靖王彦之回顾了过去十余年间在中国乡村的实践,除了对闲置的村公共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展览还再现了以黟县百工、木刻、玉扣纸、木活字等为代表的“手艺”在当下的境遇,将其重置于一整套友好、克制的生产体系中进行探讨。当物质性的思考与空间性的思考同等重要,它们共同蕴示着设计工作者们承担起的新责任。


自2011年落地碧山村以来,左靖团队在城乡之间的各项实践已十年有余。从在地到离村,从一个村庄走向更多村庄,他们始终将乡村作为学习和发现的场所。



▲ 展览现场

“大南坡计划”以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为站点,是一个涵盖了美学实战、社区共建、社会美育、地方营造、建筑活化、景观提升、展览出版、地方设计与空间创新等各种活跃动能的联合体。左靖团队通过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以及产品生产的方法四部曲,使得大南坡在商业、旅游、教育、美学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提升。


▲ 展览现场


与之相应地,《长效设计:思考与实践》展示了日本设计活动家长冈贤明提出的“长效设计”理念如何在东亚的思想土壤中生长,并对时下的物欲社会所催生的一次性消费观、全球化生产等现象加以凝视、反思,从而提出“另一种设计”的解决方案。



展览还纳入了“长效设计”在中国的在地化思考与实践样本,折射出20年来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 展览现场

在中国,社会设计还是一个较为新兴的领域。近年来,一些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对可持续材料的使用,主动让设计的行动成为社区公共事务的一部分,产生具有良好导向的设计结果。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关注设计在物质与人的关系网络中所产生的涟漪――尤其是在日常、平民化的设计之中,为更多地实现社会公平做出努力。


展览《民间的诗意:可持续设计与公共参与》呈现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年度“可持续设计资助计划”中有关“社区营造”和“公众参与”的入围和获奖作品。其内容覆盖了在公共环境议题下的多种类型实践:社区公共设施改造、老街区活化更新、使用可持续材料的产品、公众参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的概念普及产品,等等。


▲ 展览现场

本次开幕展的最后一个单元由都市实践左靖工作室共同策划,系统呈现团队对于诗山河社区生态底色的构建,以及有关后园博园时代城市如何迭代与“进化”的思考。



基于“新园林、链街市、诗山河、合社区”的整体规划理念,设计师们通过持续的在地化研究与实践,将诗山河社区的生态景观保护以及公共性的提升,纳入城市更新、多元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思考脉络之中,使其成为一座充盈着设计智慧与人文精神的当代社区。



▲ 展览现场


“从空间到地方”呼吁各界将时代的地理景观从僵化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把我们的居所转变为饱含生命力的空间,同时,探讨如何建立起符合生态价值的生活观,获得更具有深度与广度的生命目标。展览团队希望为郑州航空港以及“设计河南”的发展添上全新的注解。


在这座浸润着中原文化历史的“地方”,历史与未来在此相互映照,而每一位到访者,都将为这光亮与色彩所环绕。


(摄影:三金、朱锐、波妮)




(凤凰艺术 郑州报道 撰文/齐晓鸾 编辑/齐晓鸾 责编/索菲)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1974004697@qq.com。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凤凰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